社論/秉持愛國理念 弘揚榮民榮耀
再過幾天,就是一年一度的青年節,也就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國殉難的紀念日。在這專屬青年的節日,我們期勉榮民袍澤,秉持以往報效國家的初衷,持續為國家社會進步與發展而付出,以開創個人與國家光明美好的願景,方不負「榮譽國民」的榮耀。
民國前一年四月二十七日(農曆三月二十九日),眾多革命烈士響應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救國理念,在廣州黃花崗起義,經過一晝夜激戰之後,許多青年菁英不幸罹難,雖然令人扼腕,但也由於他們犧牲年輕生命所彰顯的革命理念深深撼動民心,才有半年後武昌起義的成功,完成了推翻專制,創建民國的大業。國民政府為感念革命烈士無私的奉獻,乃於民國三十七年將三月二十九日定為「革命先烈紀念日」,以激勵青年踵武前賢,成就崇高理想的精神。
「黃花崗之役」雖未成功,卻是喚起社會人心的關鍵;國父為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》作序時特別提到,此役「風雲因而變色,全國久蟄之人心,乃大興奮。」由此可見,青年不僅以鮮血和生命寫下悲壯史頁,也鼓舞了後人繼續奮鬥的決心與毅力,開創國家民族「爭自由、爭民主、爭人權」的契機。事實也證明,在黃花崗精神引領下,每逢國家民族生存遭受危難時,青年學子都會奮不顧身,勇於面對嚴峻考驗。例如,黃埔建軍後的東征、北伐,繼而在對日戰爭中的「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萬青年十萬軍」,甚至到捍衛臺海安全與創造臺灣發展奇蹟的重大建設等,都是青年朋友秉持愛國理念,發揮「犧牲小我,完成大我」精神,以確保國家永續生存的具體表現。
然而,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進化,「青年」的特質也有所改變。有學者研究指出,新一世代青年是以「自我」為中心的「Me 世代」,個性特點是自由與自信、創意和想像力強、對正義有更高期望;缺點則是自我控制不足、疏於面對現實、挫折容忍力低、對公共事務較冷漠等;其實,每個世代的青年都會發展出不同的特徵,此可視為人類生命週期的一部分,但重要的是如何投入更多的資源、配套和策略,厚植新世代青年學習動力、社會技能和正向態度,以協助他們克服當前各種挑戰,順利承接及擔負起國家社會所賦予的責任。是以,黃花崗烈士的典範應如何轉型?在新世代中是否仍為現代青年所接受?其活力能否成為核心價值的延續實現?相信也曾經年輕的榮民袍澤所展現出積極奮發的精神,可為新世代青年所依循,更能再度成為國家社會發展的穩定力量。
隨著年齡增長,榮民智慧日臻圓融練達,經驗也愈趨成熟穩健,加上軍旅高忠誠度與刻苦耐勞的歷練,這些特質都是榮民袍澤退伍後再度就業的有利條件。尤其國軍在現代化歷程中,官兵專業分工細密,退伍後即擁有專才為社會所用並非空談;而考量退除役官兵結構性轉變,輔導會也針對組織架構、安置規劃及職訓能量等措施進行通盤檢討;各縣市榮服處均提供職業適性評量及職涯諮商,鼓勵退除役官兵選讀與未來就業有關的科系,提升就業競爭力。如今軍中人力資源與民間互補為用,退伍官兵經常成為企業廠商優先任用的選擇,由此開展人生第二春,以多元方式打造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,再進一步成為「新世代青年典範」並非夢想。
人生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場,機會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,我們相信榮民為國家社會盡心奉獻的熱情永不止息。建立專業的本職學能與足以勝任的能力,樂在工作,貢獻職場,開展生生不息的人生道路,並不忘溫暖社會各個角落,正是「榮譽國民」的本色。(點閱次數:492)